观点一,档案工作要“改变传统的‘由内及外’方法,取而代之的是采用‘从外而内’的工作方法”。“由内及外”和“从外而内”工作方法的具体含义是什么,马丁·博伦斯先生并没有进行专门论述。以我个人理解,过去档案教科书学习的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利用等相关内容应当是纸质档案时代的传统档案工作模式的主要内容,档案部门正是希望根据档案工作模式去影响和要求产生文件和利用文件群体的相关工作流程,希望大家都按照档案部门的要求去做,这可能就是传统的“由内及外”工作方法。适者生存是一条通用的法则,传统档案工作方法也必须顺应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我认为,档案工作的目标任务无论是在各朝各代还是各个国家都是相同的,都具有保存记忆和服务社会的责任使命,但实现这责任使命的档案工作方法并非一成不变。如果档案工作方法“以不变应万变”,必然给档案工作的发展带来困难,使档案工作的道路越走越窄;如果档案工作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就会自然落伍,最终结果将会造成档案工作的出局或者加大被边缘化的程度。当前世界已经迈入信息时代。社会环境的变化给传统档案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档案管理者必须面对环境变化的现实重新认识档案工作,在变化中找准档案工作的定位,在变化中积极应对挑战。社会环境的变化同时也为档案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档案部门应当采取新的工作方法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积极寻求新的发展,将档案工作完全融入到信息时代之中去,在保存记忆和服务社会方面履行档案工作的社会责任,使档案工作成为各行各业工作中离不开的重要支撑,从而确立档案工作的社会地位,“正如泰瑞·库克昨天所讲,‘我们如何在这样一个平行网络比垂直结构更重要的社会中作为呢?”,应当说,是形成文件和使用文件的外界环境变化需要来决定档案工作的不同方法和模式,这是我对“从外而内”工作方法的粗浅认识。这个观点外界不难理解,难就难在档案部门内部自身的认识和理解,需要克服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传统档案工作思路,需要摆脱以我为中心的档案工作方法和模式,需要增强以变应变和在变化中求发展的意识,需要具备为实现档案工作目标使命而敢于创新的勇气,需要提高顺应环境与之合拍的应变能力。
观点二,“我们不要再向那些已经具有档案意识的群体宣传了,而要将目标转向那些能够将资源分配给档案部门或者对我们参与项目给予支持的决策者们。”我对马丁·博伦斯主席的此观点深有同感,纵观国内外的档案部门相对来说都是弱势群体,档案工作往往容易被社会所忽视,为此所有档案部门都在想方设法进行档案宣传,力图达到提高社会档案意识的目的,从而建立有利于开展档案工作的社会环境。长期以来,世界各国民众的社会档案意识仍然不尽如人意。难道是档案部门所做的宣传工作不力吗?我认为不是,问题的关键是宣传对象的选择发生了偏差,档案宣传对象容易集中在档案部门和专兼职档案人员的相关群体上,缺少对档案工作以外社会群体的有效宣传途径和方式。我们的档案网站、档案刊物、档案报纸、档案书籍等各种媒体的宣传形式都有,但仔细了解后发现,登陆档案网站、订阅档案报刊和购买档案书籍的群体主要是档案部门和档案人员,而这些人本身就是从事档案工作的群体,他们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比谁都清楚。我认同马丁·博伦斯主席的观点,档案宣传的重点目标应当转向那些非从事档案工作的社会群体,转向那些形成档案和使用档案的群体,转向那些主管分管档案工作能够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支持的领导,转向那些能够将资源分配给档案部门的决策者们。
观点三,“一名档案工作者应是首先想到未来的人”。马丁·博伦斯主席把国际档案理事会创始人、第二任国际档案理事会主席德克·格拉斯文克在上个世纪50年代曾经说过的这句话作为他就职演说的标题,可见他们对这句名言的高度认可。档案工作要对历史负责,要对社会负责,要对国家和单位负责,同时还要对未来负责。作为一名档案工作者应当首先要想到未来,因为档案工作的最主要功效是传承历史。今天的记录就是未来的历史。如果我们辛辛苦苦保存下来的档案信息在未来不能读取,那么档案工作的意义何在?拿什么来传承历史呢?档案部门怎样履行的保存记忆职责呢?我们怎么向后人交代呢?实际上这就是失职啊!因此,作为档案工作者应当从职业的角度出发,不光要站得高看得远,更要替未来想得更远,把当前环境对档案未来的影响考虑周全,充分运用先进理念和先进技术确保档案信息的长久安全保存,对历史和未来负责,不留下任何隐患,真正履行档案部门服务社会、保存记忆、传承历史的职责,造福于后人。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1年2月25日 总第2120期 第一版
数字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