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自2009年以来,武汉市武昌区中华路街采取建立民情档案的方式,搭起了社区与居民的连心桥,形成了“1+4”为民服务的创新模式。
在社区中,居民遇到大事、小事,烦心事、危难事,都可以向社区居委会反映,社区是政府为民解忧、服务百姓的平台。如何做好社区工作,让居民的日常生活无忧无虑,是建设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昌区中华路街民情档案的建立,源于一次居民与社区干部的争吵,一些居民反映社区百姓的某些问题得不到解决,社区干部则推脱问题不在其负责范围内。武汉市档案局馆在一次民生档案调研中得知此事,建议应立即建立民情档案解决此类矛盾。有了民情档案,居民反映的问题就有记载,社区对问题的处理责任也能得以明确。于是,在2009年年初,武昌区档案局馆深入社区进行指导,以武昌区中华路街新华村社区为试点,印制《中华路街新华村社区民情登记表》,登记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门牌电话、信息收集人、受理人、诉求问题及主要困难、协调及处理结果、时间等。社区干部每人负责500户,对新华村居民进行民情档案收集和登记,社区居民将困难和诉求以文字的形式被记录下来。
翻阅中华路街档案柜里存放的、凝结着社区干群心血和汗水的民情档案,犹如看到了居民们一张张笑脸和安稳的心。“唐莉,女,56岁,常平仓90号,收集人:徐声伟,受理人:王珺,诉求问题:针对近期多风雨状况,走访辖区各老旧房,提醒居民注意安全,排查险情上报,协调处理结果:已处理,时间:2010年5月18日”密密麻麻的记录铺满了档案登记簿。据街道办事处有关负责人讲,截至今年2月,中华路街7个社区全面开展了这项工作,涉及居民4万余人,已利用民情档案解决居民反映的问题675项。
民情档案的建立,为社区工作夯实了1个基点,在这个基点上,社区连接4根“链条”:服务项目公开制;服务措施制;预约服务制;A、B、C角色轮换服务制。“百姓的事都是大事”,按照这一原则,中华路街“1+4模式真正做到了想民所想,为民所为。民情档案为社区工作带来了新气象。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0年12月23日 总第2095期 第二版
数字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