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专家
福州震旦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关于震旦>>新闻资讯
1600万卷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保护将有“国标”

      本报讯(记者 李东晟) 12月1日,由中央档案馆技术部等单位承担的财政部专项“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修复科学化管理策略研究”项目通过了国家档案局组织的评审。据悉,该项目已完成的《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修复操作指南》《北川档案抢救科学化管理策略研究》等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关于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修复科学化管理策略研究方面的空白,对大规模因灾受损档案抢救修复工作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为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修复工作的实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指南。


  “国家重点档案”是指经过档案部门认定的、具有典型性和独特性价值的档案的总称。据初步统计,我国综合档案馆馆藏国家重点档案约为1600万卷,占全部馆藏量的5%,这些档案是我国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核心资源。从唐朝开元盛世的真实记载到元代西藏并入我国版图的铁证,从我国民族工业创业的艰辛历程到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手迹,从革命战争时期艰苦卓绝斗争的光辉文献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墨宝,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档案到“两弹一星”的辉煌纪实……这些与我们国家、民族的发展轨迹密切相关的重要遗产资源,一旦损毁,将给国家和民族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重点档案的保护工作,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


   据统计,自2006年以来,全国已经实施了2批共2453项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工作,完成重点档案抢救830万卷,占国家重点档案总量的67.8%。为进一步有效解决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工程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2009年1月,由财政部资助的“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修复科学化管理策略研究”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以国家重点档案为研究对象,就国家重点档案抢救管理的科学化、业务流程的标准化以及操作程序的规范化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在国家档案局的科学组织下,整合国家和地方档案部门以及部分高校的科研资源,通过2年时间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记者在评审会上了解到,“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修复科学化管理策略研究”项目针对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标准规范缺乏、抢救手段单一、专业化人才缺乏、档案保护成果未能充分推广应用”等实际问题进行课题研究,研究目标包括:形成《国家重点档案损毁情况调研报告》、制定《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修复操作规程》、制定《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规范草案、建立档案保护技术专家库、制定《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修复工作指南》、选择一批试点单位并将项目研究成果在全国进行推广。该项目涉及档案抢救修复理论研究、实际操作技术研究、科学化管理规范研究等,是国家首次围绕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工作从理论到实践开展的全方位研究,实现了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修复研究工作的系统性创新。


  评审会后,担任此次评审委员会委员的中国科学院档案馆馆长屠跃明向记者表示:“此次国家档案局组织实施的‘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修复科学化管理策略研究’项目,充分显示了党和国家对于档案保护工作的重视。项目研究目标明确、方法科学合理,项目成果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和创新性。这些研究成果在全社会各相关领域进行推广后,必将极大提升全社会的档案保护意识以及档案保护水平,其意义深远。”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0年12月10日    总第2090期    第一版

服务热线和邮箱
数字档案商城
 
 

数字档案管理